考研政治超实用答题模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政治一般能拿多少)

原标题:考研政治:超实用答题模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总论:哲学就考研而论最重要的东西是原理

1、搞透哲学原理:

注:哲学关于辩证关系原理的万能公式:

哲学的辩证关系特别多(共计 48 对),但无非两类,一是并列关系,二是从属关系。

(1)a 和 b 并列关系(40 对):

①总论: a 和 b 是辩证统一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②区别: a 和 b 的定义、特征、作用、地位不同。

③联系: a 和 b 相互依存: a 离不开 b: b 离不开 a(有两种解释,一是一句话变三句话(任何 a 离不开 b,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离开 b 的 a ,离开了 b,a 也不存在了); 二是正说说,反说说,换个说法再说说。)a 和 b相互渗透:a 渗透着b: b渗透着a

a 和 b 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a 能转化成 b: b 也能转化成 a

(2)a 和 b 从属关系(6 对:物质与意识; 实践与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形式与内容)

①总论:a 和 b 是辩证统一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②区别:a 和 b 的定义、特征、作用、地位不同。

③联系:a 决定 b(a 决定 b 的产生、发展、灭亡、性质和内容); b 反作用于a(当b适应a促进a的发展,当b不适应a阻碍a的发展)。(3)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即是并列关系也是从属关系。

2、搞活哲学原理:

注意:

第一、哲学的题型有三种

①死记硬背的题目

②哲学家的命题或原话

③情景型题目(例子题)

第二、哲学分析题的答题模板:

①先写… …认为:

唯物论: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认为:

辩证法: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认为:

认识论: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

唯物史观: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②写出原理,并指出方法论意义。

③概括材料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或摘抄材料。

④指出材料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并反对错误。

⑤再写一原理,并重复 3、4 操作。

⑥此外,多写几个原理但不必解释。

如果实在不会就写两个万能原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和矛盾普遍性的原理),但着重考虑三个黄金原理(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原理;改变了物的量的结构引起质的飞跃的原理)。

⑦下结论:只有按照马克思的上述原理的指导正确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才能成功!

注:

㈠ 如果分值较小去掉第五步。

㈡如果题目给出原理,去掉五、六步。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

(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 个原理

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

⑴物质观: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⑵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

第一,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
考研政治超实用答题模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政治一般能拿多少)插图
实的东西。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第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⑶实践观:

⑴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⒉两原理:

㈠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3、一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辩证法(一个一,两个二,三个三,四个四) 23 个原理

1、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

⑴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⑵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⑶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

⑷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⑸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⑹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

第一,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每一方在相互统一中得以存在和发展。

第二, 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使任何一方都从对方那里吸收到了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从而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共同地得到发展。

第三,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第四,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的斗争性首先引起事物的量变,一旦矛盾双方的斗争突破原有事物的限度,就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⑺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个二是指两大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联系:

⑴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联系的含义和特征);

⑵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从属);

⑶ 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从属)。

发展:

⑷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的原理:

新事物符合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具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前进性,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的母腹,它对旧事物采取了扬弃的态度,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优越性;社会领域的新事物符合人民利益,得到人民的拥护、支持。

⑸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正、反、换)。

⑹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原理:

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而每一个具体事物的发展是有限的,世界的无限发展是由无数个事物有限的发展过程的集合而成的。

3、三个三是指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1)质量互变规律:

①度的原理: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把握事物的度,可以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事物,做到胸中有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把握事物的度,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掌握“适度”的原则,不能随意超出事物所允许的范围。

②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③改变了物的量的结构引起质的飞跃的原理。

(2)否定之否定规律:

④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⑤辩证的否定观的原理:

第一,辩证否定观认为,事物否定的根源存在于事物的内部,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第二,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否定是批判和继承、克服和保留的统一。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肯定之中有否定,否定之中有肯定。

(3)对立统一规律(又叫矛盾规律)见一个一。

4、四个四是指四对范畴:原因与结果,现实与可能,必然与偶然,现象与本质

⑴现象和本质(并列,都有);

⑵必然与偶然(并列,都有);

⑷ 原因与结果(并列,都有);

⑸ 现实与可能(并列,都有)。

⑸形式与内容(从属)

(三)、认识论(三个一,一观一论一方法)10 个原理

1、一观——真理观

⑴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⑵真理的具体性的原理

⑶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⑷真理的价值性与客观性的原理:

第一,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价值性。

第二,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体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不附加任何主观随意想象的成分。

第三,真理的价值性是从真理对主体的意义和效用上考察,是对真理的作用、意义、功能的揭示和反映。

第四,真理的价值性是以真理的客观性为基础的。

⑸价值的主体性与客观性的原理:价值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价值必须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人的需要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价值的主体性表现在: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是否能实现价值的满足要以人的需要为基准,另外,同一客体对于不同的主体的价值满足带有主体的个性特征。

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原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2、一论——认识论

⑴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⑶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统一,是指认识、理论要同一定时期、地点、条件下的具体实践相适应。认识、理论要根据具体实践不断地补充、丰富和完善。所谓历史的统一,是指认识、理论要同不断发展的实践相适应,要根据实践的变化而变化,不能落后于实践。

⑷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与无限性: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是认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无限发展的全过程。

3、一方法——辩证思维方法。

注意:辩证思维方法、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见 03 年、04 年真题)

(四)、唯物史观(社会发展的因素、规律、特点和动力)15 个原理

1、因素:

⑴人口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⑵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⑶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规律:

⑴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3、特点:

⑴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原理;

⑵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原理;

⑶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的原理。

4、动力:

⑴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

⑵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⑶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⑷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⑹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

⑹社会革命和改革推动着社会发展;

注:本章还有一个原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Related Posts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京ICP备18012533号-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