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考研庄学本人文地理摄影(摄影考研要求)

前期回顾
摄影考研 | 中国摄影史之南朗北张

本期要点
一、人文地理:唤醒救亡
二、视觉型构:人像山川
三、民族救亡:视觉意义

摘要
九一八事变始,中国进入长达14年的抗战时期,抗御外侮、救亡图存成为民国以来最大的现代性追求。民国人文地理摄影也在此风雨仓皇之际迅速崛起,庄学本等人通过西部边地人文地理图像,以三满的边地民族人物形象、丰沛的地理山川物质景观和西部人民坚韧的生存、信仰图景,在视觉上激发起对国族的想象,以及对国家的重新“定义”,在心理上唤起抗战救亡、民族解放的自信心。本文以庄学本的人文地理摄影为主,重读抗战时期摄影图像与救亡话语的过程,分析人像山川与民族主义互构,梳理中国视觉民族主义之缘起和流变。

关键词:
人文地理摄影、图像、救亡、民族主义

人物:
卢施福、刘半农、刘同缜、何铁华等

庄学本人文地理摄影
摄影作为最接近大众生产生活的一种影像创造工具,在它诞生之始就已经凸显了其人类学、社会学的功能。它可以介入现实、记录变迁、墓写文化,是所有影像工具中一个与工业文明程度有密切联系的文化现象,它的荣衰、发展程度都建立在工业、科技和整个社会物质生产水平之上,相互形成了兴衰与共的平行线性关系,这是摄影与其他艺术
摄影考研庄学本人文地理摄影(摄影考研要求)插图
媒介最大的不同之处。

近代以来,对中国西部的考察肇始于西方,而且打着所谓科考的幌子,一些西方学者在考察中大行劫掠之事,如甘肃敦煌藏经洞的五万多件珍贵文物被洗劫殆尽。1927年,中国和瑞典联合组织的“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准确说是一次互惠互利、比较平等的考察,在考察过程中,团成员用照相机记录下西北特殊的地理环境、故城遗址、民俗风情等,为研究西北的政治、经济、民族、文化提供了佐证,唤醒了国人对西部的关注,推动知识界和媒体对西部边地人文地理状况的关注。
民国时期人文地理摄影作为民族主义的自觉,则发生在九一八事变之后。1932年,《申报》组织了摄影旅行团,“旅行线路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南诸省三大区,计划将全国各地的风情面貌、风俗习惯等拍下发表或者展览,扩大读者的视野,提升读者的国民意识”。1933年旅行摄影结束后,从所拍摄的一万多张照片中,选取二百多张进行展览。而且《良友》画报也从此次考察时起,几乎每期都设人文地理专栏。
20世纪30年代,随着东北三省的沦丧和“七七”事变的爆发,西北备受世人关注,让国民政府把开发西北放在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地位来对待。在政府和社会的倡导下,一些开发西北的学术刊物纷纷创办,一些学术团体陆续创建,一些个人也投笔从戎,背起行囊,走向西北。

庄学本就是在上述的背景下开始了他的西南之行的摄影考察,从民俗、人物、物产、山川资源、宗教等方面,全面考察、摄录了西部边地独特的人文地理景观,并通过画报、电影、影展等大众化传播手段和渠道把这些图像传播开去,在视觉上激发起对国族的想象,以及对国家的重新“定义”,在心理上唤起抗战救亡、民族解放的自信心。

庄学本(1909-1984)

庄学本,中国人文地理摄影的开拓者。从1934年自费到川西北和青海东南交界的果洛草原考察少数民族地区开始,1934年至1944年的10年间,庄学本用镜头“探测”了西南各地的少数民族,拍下了五千多幅西部少数民族风情老照片。这些照片形象地反映了六十多年前当地的民族风情、风光、独特的社会结构,为中国的少数民族史留下了一份可信度很高的视觉档案和调查报告。

《理塘臧女》,1939年摄于理塘。
庄学本民族摄影最典型的形式。

庄学本作品中的民族视觉型构是诗化的呈现,有对现代民族“意象”的自觉追求。人像摄影是庄学本摄影中最有艺术特质,也最具神韵的部分。在庄学本的大多数肖像作品里,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一样宁静。你几乎读不到他们之间由于阶层与生活差别在精神气质上的极大差异。作为人,他们有同样的自尊,同样的自在”,以至于七八十年后,依然让观者震撼。

如1941 年,庄学本在成都等地举办“西康影展”,其中第 102幅照片名为《涂面》,其注解说,“西康女子尚有以蔗糖涂面之俗。相传古时藏王因妇女容颜秀丽,使喇嘛不能遵守清规,于是下令妇女涂面,以护佛洁。涂面之另一意义谓高原朔风多厉,涂之以滋润肌肤云”。又如1936年摄于甘肃的《听班禅讲经的僧众人群》,摄于青海塔尔寺的《班禅大师在大殿前诵经》,以及《九世班禅为僧众摸顶祝福》等,都展示了寺庙法会庄严肃穆的宏大场面。庄学本还用镜头纪录了西部地区的民间娱神活动,会场中的狮神、牛神、鹿神、头陀、跳神者对唱诸神等都在摄影作品中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这些民间信仰影像时隔近百年,依然形神兼备,望之粲然若生。

庄学本西部人文地理摄影另一大民族视觉意象型构是地理山川风物。庄学本到西部摄影、考察,背负报效国家的使命,地理山川、物质资源考察与拍摄是他行走西部近十年的重要工作之一照片《墨尔多云母矿山》,拍摄了西康丹巴县的墨儿多山,敏锐地观察到当地三富的矿产资源,“当时矿山已露出地面,沿途云母碎屑闪闪发光。” 1939年的照片《金山河上淘金人》口纪录了淘金人的日常,“西康雅龙江下游经木里名打冲河,通称金河,以产金沙著名。”摄影作品《原始森林》展示出“嘉戎藏区,有丰富的原始森林资源,漫生在山坡上,有云杉、铁杉和松树,常常一望无尽。”?在庄学本的作品中,漳腊金矿、关外林地、西康牧场、马市、牦牛等,都通过摄影加文字的方式,强化这些自然物像中相关的人文历史元素,强化自然和我们民族间的关联,从而使之固化型构为独特的民族视觉影像。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认为民族主义是想象性的:“它是想象的,因为即使是最小的民族的成员,也不可能认识他们大多数的同胞,和他们相遇,或者甚至听说过他们,然而他们相互联结的意象却活在每一个成员的心中。”庄学本这些已经诗化的西部人文地理影像,以奇秀山川之“象”,表达山河之“思”,勾连家国之“意”,共同组合了西部民族的视觉型构,成为“民族语言”的丰富底色。
在庄学本所拍摄的大量人像照片中,被摄者的眼神中没有对侵人者的警觉和不安,仍然是安详的、自然状态的注视和交流,使我们看到优雅、美丽和尊严的一面,看到了那个年代少数民族的真实的精神风貌,后世人借助这种影像可以最大限度地还原本土居民的真实生活。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人类社会的许多独特的风土民情逐渐在变化消失或被同化,时光流逝,斗转星移,谁也无可奈何。而摄影的出现,特别是把摄影运用于记录人类社会生活、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为我们弥补了这一遗憾。摄影把这些用视觉图像保存下来,记录下在历史进程中行将消失的事物,为后人留下历史上不断消失、而又不可能复现的社会形象的视觉记录。借助庄学本等定格的影像,我们有可能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社会生活、地方风土民情。庄学本的图像开创了中国人文地理摄影的先河,填补了中国摄影史上的一个空白–摄影应用于社会考察的实践。

?民族主义、现代性与视觉文本的动态关系,共同组成了抗战时期独特的政治和文化生态景观,驱动着救亡话语下民族主义的视觉想象。

庄学本作为民国时期重要的人文地理摄影家,在救亡话语下,其摄影图像背后有着一个国族共同体的视觉想象,这个视觉想象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量:第一,通过展现西部边地丰富的物产资源,激发国民的抗战、抗争士气。第二,是人物图像唤起民族自信。第三,视觉图像里民众坚忍的生存力量和精神气质。通过人文地理摄影来重读抗战时期摄影图像,分析人像山川与民族主义互构,也是一个崭新的视角来理解中国视觉民族主义的发展历程。

参考文献:
[1] 陈申,徐希景 . 中国摄影艺术史 [m] .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305.
[2]黄寒冰.“想象中国”的视觉方式. 庄学本人文地理摄影的民族主义思考.[m]中国美术学院学报,2018 年第 4 期
[3]董卫民. 救亡话语下民族主义 “图像书写” ———庄学本、孙明经边地人文地理摄影探析.未 来 传 播.第 28 卷 第 1 期 2021 年 2 月
[4] 陈阳 . 危机时代与 “想象的共同体”———以 1930 年代的时事漫画为例 [d] . 上海: 复旦大学,2008.
[5]姜红 . “想象中国”何以可能———晚清报刊与民族主义的兴起 [j] . 安徽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 1) : 136-144.
[6]许纪霖 . 国族、民族和群族: 作为国族的中华民族如何可能 [j] . 西北民族研究,2017 ( 4) : 10-20.

Related Posts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京ICP备18012533号-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