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暑期即将来临,大家可以拉些考研的小伙…来自仇哥伴你考研…(暑期旅游旺季即将来临)

|==

??
|六步六条
|比上岸更重要的是成长
?@tutousuo
结合广为流传的pdca模式(plan、do、check、action)和我个人的考研经验,我总结提炼出了六步良性循环模式,希望能够对大家给一点参考和启发。
?? 六步循环:如何实现螺旋上升?
?? 认识你自己
前面第一部分详细论述了如何进行自我认知,以及自我认知在整体备考和我们生活中的极端重要性,这里仍把自我认知作为良性循环模式的起点,不仅在第一个循环开始时需要进行系统的认知,后续在实操过程中根据自己在真实情况和场景下的反应和心理活动,也可以对自己形成更深一步的认知,不断修正和深化对自己的认识,以此为依据不断动态优化计划。
?? 筛选和参考有价值信息
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后,首先要做的是搜集相关信息,搜集过程中最重要的事对信息的筛选和有选择性的参考吸收。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筛选标准的选择和信息的吸收内化对个人媒介素养和提炼重点的能力要求较高。举例:现在我们确定了考研的目标,那么我们所需要获取的就是院校的相关信息和材料(往年真题、官网信息、机构信息等)、往届上岸学生的经验帖、参考书和其他备考资料。
信息的处理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步:1、广泛了解考试基本信息;2、筛出所需信息清单及使用目的;3、根据目的筛选和参考所搜集信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4、留存和汇总有价值信息。
?? 借鉴信息拟定初步计划plan
在完成需要的信息的收集和筛选后,就可以根据可借鉴的内容、结合自身情况,定制初步计划。然而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
【任务导向】计划应该以任务而非数字为计量标准,执行效果应该以理解和掌握程度而不是遍数、题数为硬性指标。不要本末倒置把形式当关键,无论你以什么形式做,牢记目的是搞懂学会 ——【效果检测】
【ddl分界】分阶段和定计划切忌过细,最好是以ddl为分界线,将备考过程分为几个阶段:例如我们知道最好在暑假前应该要开始背诵,那么暑假作为一个ddl,我们就需要在这个ddl之前为下个阶段做好准备,比如完成参考书和知识点理解、知识框架搭建、记忆式笔记制作(切忌过细)
【周为单位】如果以天为单位,那么难免出现计划过细导致一步错步步错然后毁了一整天进而毁了整个备考过程的情况出现。建议以三天或一周为计划周期,列出每个科目在这个周期应该完成的任务和达到的效果,三天一期则可以学三休一,中间一天用于休息和复盘。
?? 留出时间实验计划do
我们常常选择在定了计划以后直接实施,甚至在走偏的时候浑然不知,导致大量时间被浪费,最终可能陷入崩溃境地。
因此我认为留出一定的【试错】时间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选择老师、辅导班、学习方法、学习软件,还是学习计划,都应该在一定的时间内投入实践,在实践中检测其效果,以此选出适合自己,并且及时发现计划设计的漏洞,例如过于理想化、高估执行力、周期过长或过短、任务超出能力范围/在当前有限时间内需要增加、休息时间不够,以及刚开始状态不太对需要循序渐进等问题。
举个例子,在前三步基础上制定出了计划1.0,那么可以抽出一个周期实行计划,记录下计划中存在的问题,以便进行下一步的调整。
?? 根据情况调整计划check
我拒绝定式化的静态计划,我认为:好的计划不仅应该是依据个人情况定制的,还应该是依据不同状态、阶段、当下的问题进行动态调整的。
这一步也关系到另一个常见的错误:一次性定出所有计划。我一二三战都有出现这样的问题,一次性列出了几十天几百天的详细安排,然后一天都没勾就作废了,浪费的是一次又一次几个小时的规划时间。
后期我在摸索和失败中不断改正,对科目只分阶段列ddl,不去细化到每天。后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进度和短期任务安排,核心宗旨只有一个,那就是:“在ddl前必须完成任务,达到开展下一阶段需要的学习效果。”
?? 循环更迭坚持行动action
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制定计划,在试错中动态调整,由此得出定制化实用方案。方案制定后,执行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更迭优化中,保持不变的是一直在朝着目标的方向前进着。计划服务于目标,计划依赖于行动,因此第六步也是使得不断优化的计划得以发挥效力的关键所在。
以上六步构成一个良性循环,适用于生活、工作、学习中各类事项的执行和目标的达成。在具体各个科目的学习中,也可以参照这个模型以及这个模型的设计思路进行学习经验和方法的总结、优化与应用。
以英语为例,我就在搜集和学习资料、听课、吸收经验、结合自身情况等基础上提炼出了各题型的答题方法,并随着学习地深入开展对其进行不断的优化和简化,最终形成的考试宝典使我在三年的英语考试中都考到了较好的成绩。
?? 六条箴言:脑海盘旋的一些声音
?? 考研是心理战,心态决定一切
三年的磨练,我最深刻的感受是:“考研是一场心理战”。
我三次经历最大的转变就发生在心态上。一战出于盲目自信报考中传,临考面对考察改革方寸大乱,最终心理崩溃没能写完卷;二战半路“出家”,在娱乐中迷失,陷入选秀和饭圈,后作息大乱破罐子破摔,又一次写不完卷子答不完题;三战,想尽各种办法缓解冲刺期的煎熬,考场上面对一改以往的题风,及时调整心态坚持到最后,这是我离答完最近的一次,最终也成功上岸。
考研一定程度上是当下极具未知和不安感的时代的缩影,在较长的备考期间和繁琐的备考流程里,没有所谓完美的选择。所做的选择和努力实际上都是在积聚心理能量。如果做出一个选择带来过载的心理负担,那么就该考虑是否有足够强的信念和心理能量与之抗衡;选择一个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但如果对目标和学科有充足的热情、并且能在对过往经历分析下能够客观认清自己的长短处和距离目标的差距,那么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实际上也并非镜中花。
与其受外界影响心态,不如主动出击以获取足够的心理能量为出发点,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寻找正面暗示、付出能够增加自己底气的努力、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掌握程度保持掌控感。备考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给自己增加一份底气和自信的依据,建设起足够抗衡焦虑和让自己在变数面前能够泰然自若的心态。
?? 完成比完美重要,成长比成败重要
“写完就赢了一半”,实际上能写完不止赢了一半,如果能在充分理解和进行足够答题训练的基础上写完,那基本上赢的概率会超过80%。追求完美而迟迟不动手,最后导致要么100要么0,而0是绝大多数。万事开头难,开始做并且坚持完成了,实际上已经完成了对自己的挑战。
这句话我也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很多时候我们不断在脑中思考预设,却不肯踏出一步去做个尝试。要知道,失败不是成功之母,实际上完成任务即使失败也是小成功,这样的小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想达成最后的成功,就得学会专注于完成当下的任务——取得小成功/阶段成功。少有从0直接飙到100的奇迹,更多的是踏踏实实的螺旋上升。
?? 抓主要问题,抓问题的主要方面
这是结合备考经历、马克思原理学习,以及工作和生活得出的重要经验,即重点意识。阅读一本书,如何捕捉全书的核心观点?如何拉出全书知识框架?一个知识点的相关叙述中那句话是核心定义哪些用于辅助理解?答一道题如何识别出题眼在哪?这些全都离不开抓重点的能力。
要养成时刻询问自己:“我在做什么?”的习惯,睡前回想自己在做些什么,自己是否偏离了轨道,自己做的事对于自己的目标而言是必要的吗?这是能够减少大家备考过程在错误的道路走太久而浪费大量时间的有效方法。所谓吾日三省吾身,不如先从搞清楚自己在干什么开始。
?? 免费的东西最贵,高价捷径是弯路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多数时候我们所需的信息都能够通过一定的途径获取,而且往往就是这些摆在我们面前的免费的信息,才是我们最需要的信息。
出于花钱买安心以及转移压力的心理,多数人选择报班,将信息筛选、处理、加工的任务转移给机构,然而却错失了锻炼和提高信息和媒介素养的机会,在未来也会一次又一次重演掏钱的画面。
举个例子,为了省时间购买市面上流传的各个院校的现成笔记,然后锻炼自己提炼信息和制作笔记的能力的机会,这些笔记不免失去信息的原真性。最后在拿来主义下习惯使用加工过的二手资料,读研时面对需要读的书目慌了神乱了阵脚。偷的懒最终都会绕回来,逃避是一时的,克服挑战所得到的成长是长期的。
如果经过审慎地考虑和分析后选择一家相对良心的机构,以此在有限的时间里较快达到当前的目的,那么报班买现成资料也并非毫不可取。但在报班时,也应该在充分利用免费资源的前提下,在考察机构情况和自身特性的基础上,进行机构和班型的选择。怕只怕习惯了走捷径和偷懒以后,连筛选和考察的时间精力都不愿意花就无脑掏钱。
一方面,当前市面上的免费资料之多,基本是可以自给自足的;另一方面,没人会比自己更了解自己,也没人会比自己更重视自己。因此,最理想的状态一定是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在应试之外养成可持续的能力和得到长足的成长。
在此分析基础上,就算要报班我也推荐非“喂养”型的模式。比起现成笔记,不如督学带教做笔记,保留主动性的陪伴式学习;比起一本本带读,不如参与式双向分享式阅读;比起主观性强的批改打分,不如在批改之外侧重剖析题目展示答题思路和点出修改意见。
?? 站在未来看现在,逆推然后行动
麦克卢汉曾言:“我们盯着后视镜看现在,倒退着走向未来。”
备考的经历给我带来的启发除了反向思维还有逆推行动:站在未来看现在,逆推然后行动。
正所谓“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如果设立的目标高于当前的目标,如果当下目标当成阶段性的关卡、描绘蓝图中的一小部分来看待,当前目标的实现就会成为没有退路的必然要求、也会在更宏大理想的衬托下显得没那么难。
很多人备考时候心心念念只有考上一个目标,却从未思考过考上以后的规划。而以后一级的要求和状况来逆推开展当下的行动,格局方能与下阶段的要求相匹配。
如果没有学好,该担心的不仅是没考上怎么办,而是考上了怎么办?如果学习期间一心以应试为目的,把主动权让渡出去,通过走捷径也许能够获得一时的幸运,但随之而来的也将是长远的不安和一次次地重头再来。如果认清考上后要完成的任务和需要保持进步状态,那么可以逆推出当下学习重点,也能更清晰地看到当下行动除了达成短期目的之外,更为深远的意义所在,从而带给自己更强的动力。
?? 没有白走的路,只有短视的人
是的,就算是我失败了两次,在考研这件事上花费了三年,但我也不觉得一次考上会比三次考上更有益。当我们满眼只看得到眼前的影响和结果时,从中获得的也仅限于一次性的满足和胜利;而如果以过程中提高能力为目的,那就会发现没有白走的路。
无论什么书、无论什么经历,拥有举一反三和自主学习、思考能力的人,都能够从中汲取养分。与其纠结于做一件事能带来的短期结果,不如感受和捕捉做这件事的整个过程,让自己逐步成为拥有大局观的人,学会举重若轻。
??
|五年三战
|非虚构回忆
?@tutousuo
比起无法复刻的经验,我更希望以故事形式让大家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阅读、消化和借鉴。三年,三次循环,在这里我愿意带你穿越到备考现场,诚实地面对和讲述真实的备考故事。
这部分是对我三战的经历中印象深刻的时刻进行简要叙述,是对过去的剪影式记录:有不同阶段的抉择过程、有备考期间的犯错和成长、有考场上真实的心理活动和状况,也有这些点点滴滴线索串联后引向的结果。如果有心,相信能从我的故事里留意到失败和成功的经验,在相似的时刻有所参考,从而做出相对正确的选择。
?? 一战无缘中传:在形式主义和留有退路中失败
政治:61?? 英语:79?
专业课一:105?? 专业课二:94
初生牛犊不怕虎:中传还是北大?
出于高中遗憾和盲目自信,我一战选择了中传,甚至“”在北大和中传之间纠结了许久。依稀记得2019年的盛夏,我在学校图书馆大厅和闺蜜电话长谈,各种分析、对比,和考虑,来回犹豫不决,实际上是在变相偷懒和浪费时间。
如果一开始做选择时候未能综合考量和理智分析,后期难免出现来回反复徘徊和自我质疑,这种情况会持续对学习状态产生影响。
此刻偷的懒,实则是给未来埋下的隐患,缺乏全面思考做出的决定和薄弱的心理建设容易不时跳出来,阻碍前进的脚步。因此在一开始,便应该结合上述多方面情况慎重选择,并记录选择的理由。选择后若无重大变故尽量不轻易变动,纠结时可拿出所记录的选择理由,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稳定住状态,保持持续学习。
其次,尽管我本科期间成绩优秀,但本科学习侧重团队项目和期末突击,在竞争力不强的普通院校里,在大家都在放松自我享受生活的情况下,稍微努力认真便很容易取得较好的成绩。
因此,基于本科经历对自己产生的自信实际上是不适用于考研这样的长线应试类学习中的,是盲目的。反观我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原因,一方面是对学习不够重视,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自己的耐力不足喜欢偷懒,以及心理素质不够强在长期学习中容易掉链子。
这是一战期间自我认知和做对应选择时所忽视的,也是一战失败的最核心的原因。
出于盲目的自信和过往一直存在的对于计划的狂热,一战期间我沉迷于阅读各种经验帖,尝试各种学习方法,购买各类学习资料,以及思考“是否报班、如何计划最有效率、每天时间怎么安排”这些琐事上。不能说计划和方法不重要,但正如德尔斐神谕所言:“凡事勿过度”,舍本逐末过分形式主义,实质上是找理由偷懒和逃避枯燥。
暑假期间我选择留校,在学校图书馆朝七晚十。每天早上,我拿出两小时时间配合肖精讲精练和1000题听政治强化课(xt),然后背英语单词(前期朱伟《恋练有词》7000版;中期刘晓燕《你还在背单词吗》;后期《红宝书》)。下午和晚上阅读专业课书籍和记笔记。
因为学满了两小时或坐满了一天而暗暗自喜;因为忍不住看了两集电视剧而谴责自己;也因为“时间还早”而选择手敲笔记徒劳少功。一暑假下来,政治一点都没听懂,做题一头雾水;综合好几本书做了冗长的传播学笔记,却没开始记忆;只有使用《红宝书》背的英语单词记得还算牢固。
夏末某清晨,我坐在超市外的遮阳伞下怡然自得地吃早餐,路过的研友一脸匆忙和紧张,向我倾诉不安和焦虑情绪后快步走向图书馆。而就是这个时候,我却还远未感受到危机早已到来。
秋季学期开学后考试大纲发布,如考研机构所预料——中传改革,添加了广电等内容。此时我开始慢慢感受到压迫感,一改以往“慢工出细活”的悠哉模式,买了机构的传播学笔记开始学习和记忆。
然而,欠下的债终归是要还的,政治囫囵吞枣没理解的后果是做题错误率极高,专业课没及时进入记忆模式的后果是被改革打乱阵脚。此时,我却还是执着于背书,坚持认为背的还不够,没法开始答题。
早五晚十一,作息成为习惯,时间规划看似完美:早上政治、中午英语作文、下午英语训练和专业课记忆、晚上专业课记忆。然而,庞大的记忆量和不见长进的记忆效果正在逐步击垮我的心理防线。
对于未知的恐惧驱使我四处询问着他人的进度和状态,反复地和自己比较着,迷失在这种比较之中,陷入了深深地自我怀疑和不自信:考前一个月,当我得知别人已经背了三四遍,而我刚结束一遍时,我急躁的情绪逐步打乱我的脚步。
一头雾水心不在焉地听着冲刺课,另一边坚持继续背专业课,坚信着背会比练题重要。直到考前,我只练了五道题,模拟了一次(半开卷,模拟题并不难所以分数还算好看。)
冲刺期状态越来越差:我开始在和父母的电话里透露二战的意愿、开始在学政治时想着还没背完的专业课、在背知识点的时候担心会不会不考、在生活出现小意外(手机掉坑里报废)时情绪崩溃。
是的,考前一周出现了“手机掉坑里然后报废”的插曲,期间还有试图挽救手机做出的努力和浪费的时间。在母亲的安抚下,我强忍情绪,从手机店借来备用机,努力继续正常学习。然而,心理的崩溃也通常是这样在导火索被点燃后逐渐一发不可收拾的。
考前的慌乱从上面可见一斑,至今仍清晰记得考前三天在便利店门口思考题目时内心的os:“就算现在泄题给我,我也答不出来。”
失败通常不是无声无息突然发生的,是有迹可循的。考研圈流传着“黑屋洗衣”的比喻,但实际上就算将考研比作“黑屋洗衣”,相信我们心中也有一盏明灯,在灯亮前能感知到衣服的大致清洗程度。正如考试时同住的朋友提到的:“其实考不考得上,考前一个月左右就能大概感觉到了。”
正式考试的日子最终还是来了,提前一天到拼团定好的酒店入住,比昏暗的灯光更让人绝望的是面对一行李箱的材料无从下手(是的,前期没学好的后果就是冲刺都没凝练出重点)。午后看考点,通宵在厕所冲刺背政治,担心的时刻最终还是到来了。
开门红是不存在的,打开政治客观题,满面的试卷飘出一阵陌生的油墨味,深深地无力感和茫然油然而生:“仿佛啥也没学”;习惯性地在不确定的题目上画着圈,不知不觉圈圈遍布了整张试卷,无奈地回头一题题重新思考,然后硬着头皮凭直觉选出看似较为正确的选项;再到主观题,背的感觉用不上,不习惯答题卡鞋子,字迹歪七扭八涂涂改改,到了思修洋洋洒洒写了大半页发现第二小题没空间;出考场:“我已经完了,我政治顶多40。”
再挫败也不能错过今年唯一有信心的英语科目。闭目午休加emo了十分钟,无奈地坚持从床上爬起来冲刺背作文,一路背到考场门口,打开卷子第一时间开始写作文。
作文一直是我备考英语最害怕的部分,2020英语卷的作文难度较低,花费大量时间背的作文用的较少,临场背诵的模版发挥了大用场。
接下来是重头戏阅读:眼镜上没擦拭干净的污渍和冬日午后的阳光一起唤起睡意,在不断地清醒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坚持下,我完成了英语试卷的作答,在交卷前几秒写下了翻译的最后一个句号。
出了考场,预估分数75以上。
一战里最省心最有底的科目就是英语,从较强的外语能力、扎实的基础,到从未松懈的背诵和训练、凝练成几张笔记的考试宝典,对英语的自信是清醒而非盲目的,也验证了“考前就能预感结果”的论断。
最终分数出来是79分,大致分布是客观题54分主观题25分(英语得客观题得天下,我一般翻译和作 比较差,相比于主观题,客观题的性价比更高,也可以短时间得到长足提升。)
结束了第一天的考试,回到宿舍打开手机,冲刺班群里学长在强调新闻史的重要性,最后几个小时,好几本书好几科和没看过的广电理论:“真的好想逃!”,困兽之斗大概就是这种感觉。
PS暑期即将来临,大家可以拉些考研的小伙…来自仇哥伴你考研…(暑期旅游旺季即将来临)插图
再不情愿天还是会亮,进考场发现出现位子空了好几个,老师在台上教如何开信封。我稀里糊涂打开,看到题的那一刻彻底崩溃,满卷的广电考点似乎在嘲笑我的“投机取巧”和侥幸心理。
内心反复回荡“怕什么来什么”和“一战打基础,只能二战了”的声音。回顾四周大家都在动笔,也不乏有人直接趴下开始睡觉。
在放弃边缘疯狂试探的我,不情愿地标好题号开始试图作答。“这题不会先跳过 、这也不会先跳过、不能再跳了没几题了。”绞尽脑汁心情沉重地答着题,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把没见过的题也写了,剩个压轴45分的大题,“嗯,准备范围内的舆论题”,匆忙开了个头就听见“请交卷”声音在头上响起,无奈又淡定地叠好卷子塞回信封。
面无表情心如死灰地出了考场,嘴硬地挽尊发朋友圈“这考的是新传还是广电?”。
打开手机一查题目,没见过的蒙对了,该会的题没写完。
到最后一门专业课已经进入摆烂模式。打开卷子的一刻仿佛穿越到政治考试,同一个考场,不同的科目,却飘出了熟悉的陌生味道——“马理论和传播……”“人类文明史和……”。
没到交卷时间也走不了,那就答答看吧。一路“扯”到最后一题:“根据xx届x中全会的主题写传播计划”,一时之间我地铁老爷爷看手机表情上脸:“所以是什么主题?”。
翻遍了整张卷子,这主题没有名字,稀稀疏疏地题目上都写着“无能为力”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晌,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卷都写着三个字“你不配”。(参考鲁迅先生名句)35分的大题,我硬是连开头都没憋出来。考前在扣叔公众号留的“努力写完”最终也未能守约。
关于一战的情绪记忆里更为强烈和持久的多的是考后的零散画面:出租车上向母亲哭诉“学了一年,会的只有名词解释”、下了出租在聚餐的火锅店外呕吐不止、吃火锅时吐槽“今年 一点都不准”、怅然若失毫无解脱感的宿舍四人推着行李箱步行回校、对一切失去兴趣的宿舍宅居生活、在舍友 助下打包运费近四百的书和文具…
我没有努力或是不够真诚吗?
答案可以是否定,也可以是肯定的。
备考时寒冬五点布满冰晶的洗漱间、睡前床上灯下默背政治后入睡的被窝、洗澡时循环播放跟读回忆的作文录音、图书馆杂物间里从天明到天暗的背书声…
一个个画面似乎都在告诉自己我真诚地努力了,但最终也没有写完的试卷、考前屈指可数的模拟训练、面对变数一击即溃的心理防线,又似乎一一在肯定这这个自我质疑。
我们可以看上去很努力,感动他人或是感动自己,但是这份努力的重量自己骗不过自己,当它压不住你的欲望和野心的时候,天平失衡心态崩溃,为时已晚。
???二战误报南师:在疫情选秀和盲目换校中迷失
政治:71?? 英语:74
专业课一:76?? 专业课二:106
时针拨回2020年2月一战出分,政治不是40是61,英语正如预料75+,压轴45分只开了头的专业课一居然得分105,摆烂空了35的专业课二得分94,这让我在已知的失败中发现了一线生机:“如果写完了呢?”。痛定思痛之后重新出发,一心想着:“躲开一战的坑二战应该就没问题。”
4月,吸取一战教训在试听后报了政治全程班(tj),在毕业论文和马原强化中度过。完成毕业论文初稿的那天,出于好奇,打开了当时引起热议的选秀综艺,开始时的消遣逐步演变成作茧自缚。从看综艺,逐步演变为参与打投,然后是买代言和饭圈jz。此前对追星的不理解和向往(羡慕让自己全心投注情感)逐步转变为愈演愈烈的狂热。
每个选择都有背后的连锁反应,每个细节都将在联动后决定最终的“剧情”走向。以为的消遣,实际上是对未知事物的“无知无畏”,也是对自己控制力的错误认知。一战养成的学习习惯、良好作息、失败后做的系统计划,在失控的追星过程中尽数瓦解。
直到备考的那几天,我也没有停止在微博上关注明星动态。
父母以为我在房内彻夜备考的时候,我在打投;父母担心的一地掉发和面无血色背后,是通宵打投导致的作息紊乱;原本积极向上的朋友圈,变得乌烟瘴气。
一时的消遣带来的,是无尽的借口和深远的影响,拒绝恢复理智的借口千千万,总在劝说自己“追星不会影响生活,应该让它成为学习动力”,现实却是一片虚无和烂摊子。
常有人问考研时是否应该恋爱,我避开了恋爱却掉入了影响更大的饭圈之中。尽管我至今已经能够正视这段经历并将之视为人生体验,但它带来的后果也是无法忽略的,在这种以为自己能控制的错误认识里,我付出惨痛代价。
断断续续到2021年5月前后,我才彻底从追星的狂热中清醒过来,直到9月,我才注销了微博,删除干净相关信息,恢复追星前的理智和正常生活。一时不以为然的消遣娱乐,在我身上引发了一场风暴,也是走到三战的根本原因。
时间还早吗?时间不早了。
一战时前期的不慌不忙带来后期的手足无措,二战的“时间还早”更是从根本上摧毁了我的学习状态。
?? 再次改革,临时换校:不是求稳是自取灭亡
“刚改革一次,应该不至于今年又改。”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坚持继续考中传。直到残酷的现实摆在我的面前,不只是改革,更是全盘大改。若撇开备考不谈,注重人文素养、以文史哲为考察内容的改革我是赞许的。但偏偏我是利益相关者,也对短时间内攻克内容没有信心,最终只能重新思考择校和备考。
重新择校,我想到了本科学姐考上的南京师范大学,经过搜索和了解,发现南师大注重历史背诵和基础,实务偏重写作和实操,学硕历年招生人数较多,分数线较低。当时的我一心以为自己可以在最后100天啃下背诵,一心觉得“背了就有分”会很踏实。
现实再次证明,脱离自身情况的判断往往错得离谱。光外国新闻史(含多国)我就背了近一个月,加上追星负面症状反反复复,作息失调加上间歇性走神,直到考前我也只背完了一本半,实务题只在考前各练了一题。就这样,在清晰地知道自己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上了二战战场。
?? 胡编历史,空题交卷:没有努力就无谈运气
考前晚上,我还在酒店盯着微博围观到深夜。
陷入追星前完成的马原强化和后期持续跟进的政治全程班在这次考试中看到了成效,然而考前仍没背完肖四。最终选择政治45,总分71,英语全凭啃一战老本,在新题型比去年多错了2个、作文没用模版全凭临场发挥的情况下考出了74分。
考完公共课的晚上,路上甚至还在考虑购买明星周边。回到酒店,临考练了会考的几类实务题,背了背专业课知识,实际上漏洞百出已经感觉到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专业课一史论考试,唯一完整背了的外新史只考了两个名解,中新史考的是较为小众的考点,只能全凭模糊的记忆作答,最后因为题量太大缺少训练,又一次没写完,空题交卷。
离谱程度从“传播流三部曲”都没写出来这点上可见一斑。历史题,编的扯的一律不得分,外加空题丢分,最后这门课连单科线都没到,得分76。下午专业课二实务考试的两道理论的简答题外全是写作策划题,最终按照格式和要求顺利完成了答题,理论部分由于没背只得临场发散作答,最后得分106。
回忆二战,印象最为深刻的画面是:费尽心力装饰的房间和购置的书桌和白纱、熬夜打投换上的遮光黑帘和地上的一地掉发、为了给我提供安静环境选地租单间给我住每日给我送饭的母亲、出分时担心我想不开上街找我的奶奶…
一时的消遣在失控中演变成一年的任性和作茧自缚。当我把时间看得很轻,它就流逝得异常的快,时间被一时任性的偷走,丰富了我的经历的同时,也让我意识到了包装好的糖果背后的巨大圈套。我以为我在获取快乐,实际上我将自己的身心和钱包献给了擅长蛊惑人心娱乐工业,当了一年多的负收入数字劳工。
如果自己能够取乐自己,那么就不会出现快乐的主动权交给外界的情况,我娱乐和娱乐我,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期间的差别往往是被美化和包装的,是不为人知的。
?? 三战命定上大:在隐忍和期盼中重生
政治:73?? 英语:80
专业课一:117?? 专业课二:131
整个三战备考过程,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始终环绕在我耳边,不是第一而是第三乐章。乐评师将本乐章的主题总结为:“隐忍与期盼”。这也成了我三战的主旋律。
?? “如果不行,我们再来一次吧。”
三战的决定似乎是在二战考前就定了下来。
故事开始于二战冲刺期午饭后母亲语重心长的一句话:“如果不行,我们再来一次吧。”听到这句话的刹那,心里是无以言表的惊讶和感激。惊讶的是母亲对我状态的洞察、对我的谅解,以及我们想法出奇的一致,感激的是家人对我一而再再而三的支持。
这几年备考的经历给我带来的“财富”中,不得不提的是对“家”的概念的逐渐清晰以及逐步递增的对身边人和事的“感恩”之情。
二战期间的追星狂热父母并非毫无察觉,但却从未因此干涉我,也未对我失望。从始至终,他们担心的在意的都是我的身体健康,一路以来每次发火几乎都是出于对我身体状况和生活状态的不安。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曾一度认为:考研是一个人的战争。从信息收集、资料采购、课程学习,到报名和考试,似乎都需要自己独立完成。对于考研甚至任何考试一无所知的父母,即使想 也显得有心无力。
但事实是:看似孤军奋战的背后,始终有一群给予自己支持、和自己共同承受着压力与不安的人,这群人是家人、朋友。这些力量在一次次解压长聊、一句句安慰鼓励中不断积聚,推动我前进。
这个时代, “失败后是否再战”成为了许多考生面临的难题。再战的决定绝不该出于一时冲动,做出判断应该建立在对自身情况、家庭情况,以及潜在困难和压力的清醒认识下。
希望在苦恼是否再战的朋友们可以问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并做出诚实的回答:
#考研是自我实现的唯一渠道吗?是否有其他选择?(再次确认考研必要性和目的性)
#为什么失败?(客观分析自己的失败原因)
#如果再来能否避免再犯?(诚实评估自己再次犯错的可能性)
#若选择再战,阻力有哪些?(全面考量再战所面临的阻碍和自己克服阻碍的难度)
#再战依然会有失败的可能性,能否承受?(判断自己的风险承担能力和抗压能力)
对此我的思考结果是:
#考研是我将专业转为新传并且开启新的阶段的必要一步;
#我失败的原因可以大体归结为自我认知、心理素质,以及输入输出不足三个核心方面;
#再战我会预留末期情绪调整时期,尽可能在前期加快进度避免后期受情绪影响进度停滞,尽早开始输出和模拟训练;
#再战的阻力主要是面对未知的压力和可能发生的自我质疑及失控(脱产在家备考的压力,环境安静但容易孤独抑郁;心理再次崩溃的可能性);
综合考虑:再战应该以求稳为主,充分考虑知识储备现状和自身能力,以及院校风格与自身能力的匹配情况。实际上直到三战结束我都没能想清楚第五点。我起初的想法是尽最大的努力减少失败的可能性,但越到后期对于未知和失败的恐惧让我感觉深处炼狱,食不下咽,极度焦虑。考试结束顺利上岸后的现在,我才找到这一点的答案:承受失败可能性的能力来源于跳出对二元结果的功利追求,打开格局看到备考带来的能力提升和经验积累。
考研以上岸为目标无可厚非,也是绝大多数考生的合理想法,然而正是这个想法常常一不留神成为焦虑和矛盾的源头。尤其是在日新月异、范围广博的新传考试中,对结果的执着极易引发对押题和对“筛选”知识点的狂热:“这个考不考?”“哪个机构押题准?”….最后舍本求末,时间花在判断有用性上,哪个都只学了半桶水,于是可能陷入我一战时的困境——“考哪个我都不会”。
所谓“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实际上就是在强调将事情本身看得比非此即彼的结果更重要,方能最终探寻到其意义所在。想要达到a目标,实际上需要站在a+1的阶段来反推,格局放大,看到二元成败背后更深层次的得失,那么表面上的成功失败也就没那么重要了。
比起考上的结果,备考考研和学习新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和成长才是这场经历最为宝贵的财富。如果能够在过程中得到长足进步和积累经验、增进对自身对社会对学习的认识?那么我什么就不存在所谓“承担失败”一说。没有白走的路白学的知识,只有消极和功利短视的人。
回归到单纯的“结果失败”这件事本身,需要考虑的实际上是自己有没有失败后汲取养分继续前进的能力,以及自己的环境(家庭等)对于失败的承受力。综合考虑这两方面,方能确定自己是否能承受失败的可能性,从而决定是否再战。
如果不能接受失败而选择开始,那就注定心理压力会超乎想象,会几倍于前几次考试,强烈的得失心在冲刺期会成为最大的折磨,你做好准备了吗,你有能力承受吗?很多时候,向死而生在生活各个转折点上都很关键,当你不怕“死”的时候,你才能摆脱恐惧从而在考研中在考验中生存下来。
?? “只要八个,换回去还是坚持?”
一边为了安抚母亲嘴上说着“今年不换校,继续考胜算很大”,另一边在逐渐意识到南师大和我自身风格不符后我开始了新一轮的择校和规划。与以往不同,这次我不再被经验帖和考研推送中强调和报录比等信息带着走,在两次实战经历后,我意识到自身能力和院校题风的重要性。
在保稳的大前提下排除了胜算小(容易压力过大心理崩溃、竞争力大不确定因素多)的头几名院校,范围缩小到专业b+的院校中,在综合分析院校题风和自身能力和特点的匹配度后,最终选择了专业排名前十、等级b+、地理位置优越的上海大学。
上半年一到四月,我一边考下驾照一边购置书目和重拟计划。
四月驾照到手后,五六月份完成综合分析和再次择校,七月左右我逐渐开始了参考书目和笔记阅读梳理(实际上由于学科知识相通,在理解方面基本已经不存在障碍),暑假断断续续完成了阅读和笔记,对真题进行了较为细致地分析和研究。
每年9月出大纲和招生计划的时刻都是考研的关键节点,一战出大纲新增内容打了我个措手不及,二战全面改革只得临时换校,三战也无例外:上海大学学硕招生名额从16名减半到个位数8名。?
与上海大学的大幅缩招截然不同的是南京师范大学的保持两位数近半百的招生名额,“换回去还是坚持?”成为了一个关键性问题。各个闺蜜听后各执一词,甚至私信了关注已久的b站up主(没有回应),也私信了扣叔和吉吉,确实是很难的选择。面对个位数的招生名额与三战“求稳”大主题的矛盾,我花了三天左右的时间做出决定。
正如心理崩溃只需要导火索被瞬间点燃,实际上斗志和信念的燃起需要的也是类似导火索的小寄托的存在。面对换校还是坚持,我以一个我和上海大学之间的一个小缘分(生日和院校代码相同)作为寄托,最终仍然坚持报考上海大学,告诉自己“招几个不重要,我要的是第一”。
实际上三战与以往不同的点也在于此:以往我总是在遇到大小困难时寻找退缩的借口,给自己消极的暗示。而没有了退路和借口的三战中,我开始寻找生活中的各种积极暗示,迷信与否不重要,重要的能否带来正面情绪和能量,我开始意识到积极思考和暗示的重要性。最终结合理智分析和积极暗示,选择了这个适合自己的学校。
?? “我真的适合读书吗?,快受不了了。”
“好了伤疤忘了疼”是常态,就算是刚刚结束考研的现在,让我回想过去的痛苦,也已然不那么清晰,脑海中仅存的是当时的心理活动和一些零碎的画面,还有之后的每个秋冬早起的清晨里,在看到灰暗的天空和感受到凉意时的一种穿越感。
每一次重新出发后,在遗忘过去痛苦和沉浸在对未来的斗志中重新决定和重新开始的一时候,痛苦还被掩盖在期待和热情之下,暴风雨远未到来。
在确定报考上海大学后的一段时间里,我被斗志包裹着,三战的备考还没有感受到过分的焦虑和煎熬,我尽力有条不紊,在失败经历上调整规划,一天天或完美或有小遗憾地向前推进着。
直到冲刺期拉开帷幕,十月下旬开始的模拟考敲醒警钟,一次次从天亮到天黑的奋笔疾书,日复一日在书桌前或在天穹下不知疲倦的背诵,一切都似乎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着。
报的冲刺班包含三次模拟,前两次取得了第一的成绩给了我一些安慰和动力。然而时间一分一秒快进到临考一个月,第三次模拟考的滑铁卢加上考试日期的一天天临近,我陷入了预料之中的焦虑和煎熬之中,强烈程度却远超预料。
首先是三年备考后,我对一个人独处开始产生强烈的恐惧。为了安抚自己继续学习,爷爷奶奶在一旁劳作我就端着政治材料在旁边背诵;我开始在不安时下楼休息,看到奶奶的身影时总会感到多一些安心;我每天傍晚和奶奶出门散步,晚上搬到奶奶房间和她一起睡,只因结束了一天的学习能够身边有人能让我少一分抑郁和孤独。
在三战最煎熬的那段时间里,我出现了比以往有压力时更严重的厌食情况,无论什么时间什么菜,由于满心都是对未知的恐惧和对时间流逝的焦虑,我往往吃不到三口就反胃想吐。面对山丘一般密密麻麻的资料,我无从下手,总觉得哪一科都不到十足把握,哪一科都需要学,于是手足无措。
日复一日,我在深深的焦虑和自我质疑中挣扎着。至今,虽已无法完整回想起当时那种心被堵住的感受,但当时无限emo、近乎抑郁的内心活动还记忆清晰:
“我真的适合读书吗”、“我快受不了了”、“也许我真的不行吧”、“考完这次再也不想学习了”、“要不就考个公在家附近工作一辈子吧”、“虽然家人就在身边,但我还是好孤独啊,奶奶就在面前,但我还是好想她”、“好爱家人啊,要不就留在家工作算了”、“如果又没考上怎么办啊”、“不想一个人了,我受够了”…
就这样,在对未知的恐惧和对自己的质疑里找不到出口的我,在三战的备考期近乎剥了一层皮,但也在痛苦中逐渐锻炼出了一份淡然和有条不紊。
?? “不管怎么样,一定要有书读。”
临考的日期逐渐逼近,原先时不时活跃着的焦虑感,在时间所剩无几时逐渐平复下来(焦虑是因为还有救但很急迫,可改变的空间缩小后焦虑也随之减少)。收拾行李整理证件,搭车到朋友家借住,肖四、看考点、换眼镜、肖四、睡觉。
第三次战场马上拉开帷幕的这个晚上,这段路上的一幕幕开始浮现在我的眼前:备考时缓解了压力的天台蓝天和蓝椅、发车时对着车窗殷殷叮咛满满不舍的奶奶的模样、应考路上收到来自家人和朋友们的鼓励和祈福、和一起经历二战又共同三战的朋友备考赴考…它们零碎而有力深埋在我的心底,共同汇聚成了面对挑战的力量。
天不亮自然醒,又是睡不到四小时的考试日。场外排队,又是不舍地试图再背背肖四。打开考卷,又是一些透露着陌生气息的选择题,不同的是经过两年的实战和认真学习后,政治知识点的理解相对比较扎实,主观题也感受到了肖老师的力量。
在提前模拟和训练答题卡作答后,有条不紊地分点分段字迹工整地完成了作答。出了考场对答案客观题大概41,预估政治70+。
中午没回去休息,在考点旁的米线店吃了饭后就地拿出英语作文开始试图抱佛脚(一直努力从根本上提高自身写作能力的我,临考还是臣服于不安,开始指望模版),最后模版没背下来,记了几句我认为什么题材都能写都能加分和让人眼前一亮的句子。然后就顶着只睡了四小时的脑子上了考场。
三战的备考依旧稳扎稳打,从3月起坚持使用《不背单词》app连续背到了考试后,加上前几年的单词记忆,前前后后估计能背了接近10遍所有考研单词;阅读也重新刷了一遍近十年真题,正确率相对于往年有略微提高;完形和新题型一直是我的强项所以只分类型刷了几套题复习了以前总结的考试宝典,优化了做题步骤。
2022的英语阅读也发生了风格变化,对于考场上没做心理准备的考生而言必然是觉得难的,但实际上今年的阅读难度并不比往年高,全对的难度较大,但错两个左右还是相对容易的。实际上由于精神不太清醒外加考场外考生手机闹铃一直像梦魇似的环绕,导致我开始躁动和犯困。
习惯性先从作文开始答,和二战一样今年我也没有用太多模版,自由发挥。一个没注意,小作文写得太多了,写完作文花的时间也超过了预期,导致节奏有些乱,但我还是尽力让自己清醒和稳定下来,面对第一篇阅读感觉比较吃力,就先从后面几篇开始,然后回过来做不确定的题。
完形一遍做下来,新题型因为与以往考察形式有些许不同所以先阅读了题目要求然后进行选择,具体而言难度也不大。今年难点主要在翻译,由于我都是最后做翻译,所以会比其他题时间相对更紧张一些,尽管这次留出了大概15分钟做翻译,但由于难度有些大所以还是多次涂改,也胡编乱译了一句然后交了卷,出了考场还因为翻译失落了许久,不过由于我一直靠客观拿分,所以翻译失利也不算意料之外。对答案客观题大致扣了4-6分,由于对自己作文和翻译不自信所以估分75+,
专业课的备考,很难有人觉得自己胜算在握。尽管是临考前一天了,但我还是坚持把所有较为重要的知识点过了一遍,晚上一点半左右入睡。清晨起来拦不到车,幸好拦下了一部好心人的车送我们到考场。
第一场考试是640(新闻与传播理论),往年通常题量较小分值较大考察范围较固定,今年打开卷子一看发现题量多了很多,但总体扫一眼下来感觉题目并不难。于是尝试先列简要作答大纲再作答。
结果前面自己掌握的简答题答得过于详细花费了较多时间,导致到了最后15分钟时我还在倒数第二题,而最后一题35分的网络治理恰好是我准备充足的专题。为了不放之前同样的错误,我一路手不停笔连笔狂写,尽管最后还是没能写完最后一题,但所幸题目比较擅长短时间内也将大致的框架和案例写了个大概,只是卷面不太美观缺展开和收尾。
最后这一门得分117,如果时间控制再合理一些,120+应该没问题。
第二门专业课考前,午休时间着重复习了担心的研究计划方面的内容,到了时间进考场面对最后一门的考试。
进入考场找到座位,是末排+1的最尾位,我再一次庆幸考前一天去换眼镜是一个极其明智和必要的步骤。也不禁结合过往经历感叹一句:考研是场细节战,一环扣一环。
打开卷子的那一瞬间,我无奈的笑了,心里os:“这哪是学硕,是专硕吧。”、“押题押了个寂寞,全都没见过啊。”有了解今年考题的朋友应该知道今年上海大学的实务卷的确很“实务”,从“镜头语言”到“超链接”再到45分两篇的edg评论,整张卷子在声嘶力竭着四个字:“押不到吧?”哭笑不得的我也只好先从会的做起。
全场秉持着“不管怎么样,就算调剂我也要有书读,一定要写完”的心态,我动用我这几年所学所背的知识点所积累的案例,分析和拆解题目的考察点得分点,努力作答。
正所谓文科重在自圆其说,作答后我在结尾为自己的答案“圆”着收尾。然后硬着头皮案给出的稀少的材料完成了两篇edg夺冠的评论写作,而在此之前,我对edg夺冠仅限于某个北方下初雪的晚上朋友圈一些朋友的庆祝。
从崩溃空题到破罐破摔,再到临危不惧地完成答题,这是我离答完卷最近的一次,也是我坚持做一件事最久的一次。出考场的那一刻,我笑了,是对题风大变无能为力地笑,也是无愧于心如释重负地笑,无论结果如何,我感受到了自己的蜕变,也从“我的缺点是三分钟热度”的心态里生出了“原来我也可以坚持一件事很久”的信念。
最后这一门给了我最大的惊喜:131分。
?? “求求了,给个机会吧。“
考完后歇了几天,我就开始做心理建设和思考下一步的行动。尽管对于考试结果心里没底,但抱着无论进复试还是调剂都得交简历的想法,我辗转找到了一份媒体工作。
尽管心里清楚再次失败的可能性始终存在,但还是不愿面对,倾尽了全力备考的一幕幕在自己眼前轮播着,但仍不得不面对现实,去思考不同可能性的对策。我一直是一个悲观的乐观主义者,做最坏的打算做最好的准备,在出分前,强忍着痛苦找好了去年招收调剂的学校,基本确定了在考虑内的调剂院校,也和家人打预防针引发了家人的忧虑。
心理敢期盼的只有“能有机会复试”。
2月20日,出分的前一天,清晨送走了年迈的曾祖母,回程的车里在给自己做着最后的心理建设,告诉自己这都不算什么。晚上,度日如年,约闺蜜外出散步,初雪不约而至,我对朋友说:“如果明天有好消息,那我应该这辈子都忘不了这场雪。”
2月21日,出分日。清晨六点被奶奶叫醒,雪覆盖了屋顶,放眼望去一片纯白。我在雪地里悄悄地许愿能拿个400,尽管我自己的保守估计是380。在飘雪和不安里,等待着结果。
网络崩溃出分延迟,我一边循环播放好运来一边默默等着研友们先报喜。一路延迟到十一点多,大家都认为上午出不来的时候,研友发来了成绩截图。
我想着点进登陆页面做做心理建设再查,没想到点错了链接,成绩直接跳出来,我连忙退出却在过程中瞥见了百位数的4,半信半疑地再次进入,确认了好几遍以后,与备考时强烈的痛苦相当的惊喜感觉、母亲电话那头她颤抖和激动的声音、朋友们感同身受的喜悦向我袭来,也许这辈子我都会记得这个时刻。
的确,考上研不算什么,就算是花了三年时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痛苦,我仍认为不算什么。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且考研的意义也并不在于简单的分数和结果。但我在这段旅途中打碎的旧偏见、对身边人和事形成的新认知、改变的一些旧习惯、建立的一些新思维,对生活的全新体验,这些全都是真正赋予这段旅程以独一无二意义的因素。
尽管未来我会陷入新一轮的追求、发起新的挑战、面临新的困境,但我不会忘记,自己是如何走到今天的。这些看似不过如此的结果,是如何在一次次打破和重建中取得的。
考研从来都不是一个终点,放在漫长的人生和无垠的宇宙里甚至算不上什么大事。
三战冲刺期间,每每感到压力时,我总选择坐在天台上蓝天下,感受自己的渺小。人类尚且如此,考研之于宇宙、之于世界、之于我们,不过一种选择和一个站点。看到考研背后循环的继续,拥有继续蓄力不断尝试打破循环的勇气和能力,这也许是这件事背后更深层的意义所在。
考研之后的生活,压力并没有消失。好不容易争取到的机会,我该如何珍惜?站在新的起点上,又开启了一次重新认识自我和世界的新的旅程。所谓若无热忱,便无进步。如果没有对探索和体验的热忱,便难以在浮躁的未知里持续拥有前进的动力。选择考研,希望我们都拥有持续前进的热忱,在延续的循环中磨练耐心保留勇气。
??
|循环从未停止
|我还在继续前行
?@tutousuo
?? “我好像写不出来了。”
我陷入了技术主义的怪圈,浮躁的气息包裹着我,我快喘不过气来了。
三年,看似的与世隔绝和赛博格空间的信息过载,让我陷入了一个名为“自我”的沼泽里。环顾四周,这片沼泽人满为患,大家挣扎着,寻找着出路,寻找着一个又一个解燃眉之急的悬木,随之,在存活下来的庆幸、重获生机的喜悦,与又遇困境的循环中无法自拔。
初试之后,我在网上四处求职,最终进了一家报社成为了一名记者,派驻在基层机构负责通讯和日常工作。我开始在生活中感知到自己对无关自己的事的漠不关心,备考后的一段时间里,对信息的倦怠感席卷而来,让我喘不过气,一时之间“我好像写不出东西了”的声音开始萦绕耳畔。我的兴趣和生活在过去的几年急剧皱缩在考研这件事上,学习分析和研究着各类热点事件和专题。
考试一结束,我发现自己很难从对于自己的命运、自己的未来过去的思索中逃脱出来,我通过学习新闻传播逐渐看破“信息茧房”,却不知不觉中陷入了自我真空。
面对更多个体的命运、面对原先我满怀热忱的社会百态,我一时失去了兴趣,我在只看得见自己的真空茧中呼喊挣扎着,尝试打破,尝试逃离。
考研上岸,远非终点,我们甚至无法斩钉截铁地把它定义为一个正确的起点。人生是一个在无数次打破和重造中探寻意义和认识自己的过程,对考研这一件事过分执着也许能换来一时的喘息和逃避,但依旧无法逃开下一次困境。
因此,我真诚地希望考研于我们而言,不仅是喘息和逃避,而是一次蓄力、一次成长,让我们在未来拥有逃出循环的一份力量。从这个层面来看,考研的成败并不在于上岸与否,而在于它时让你更有力量更有希望,还是让你更加沉沦堕落。
希望未来的每个阶段,我们都能一次次在打破和重造自我中不断强大,强大到足以逃出循环,强大到接受甚至主宰人生的浮沉,强大到在感知更多命运的时候不再被淹没而选择逃避,而是伸出一双手,坚定地拉一把下沉着的同伴;在面对困境时不再慨叹生不逢时,而是让星星之火聚在一起,点亮时代的前进之路。
???“活着,一切就都有转机“
从新冠疫情的席卷重来、俄乌冲突的爆发,到东航5735的坠落,从病菌、枪炮到无法预测的情况,近三年,这整个四月,我们被未知和风险紧紧包围,浮躁之余不安难平。
未来怎样做才是对的,我们,还有未来吗?生命和自由在巨大的动荡中看上去虚无缥缈,摸不到也抓不紧。回溯历史,实际上过去的每个年代都着相似也各有不同的困扰。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一直离历史中记载的画面看似很远,以至于历史虚无主义开始在世界各地冒头。
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时代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是被保护得比较好的一代,以至于我们时常忘记生活本身的不可控性和戏剧性。我们从影视剧里看故事,在互联网上读百态,却忘记了生活只会比戏剧更荒诞。数字化隔绝和无体验的旁观让我们好像什么都懂却又一无所知,富饶背后是创造力的衰竭,内爆背后是意义和边界的消解。
时代的海浪在一波平息之后总不免迎来又一次的潮起,最终我们这个时代也迎来了时代的磨难和挑战。我们从酣睡中渐渐醒来,发现周遭的狼藉和无力挣脱的束缚,我们痛苦、挣扎,我们试图逃回茧房逃回美梦。
然而,只要醒着,就能够为挣脱和改变蓄力从而最终迎来有力可使的一天。如若睡去,就只能活在虚假的梦里逐渐麻痹。逃避不可耻,但无用。每个时代都承担了它的苦难和磨练,在抛给我们的挑战面前,让我们克服麻醉剂的诱惑,直面时代的难题,观察、等待、坚守,在磨砺中努力成为时代的守卫者,在未知中为开路蓄力。
生活不是突然变得如此,而是我们逐渐才能认清它的面目。在备考时的孤独里,在面对荒谬的无力感里,文首的那句“认清生活的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在我心里扎根。我们能做的也许很少,但只要我们在思考在行动,只要我们活着,一切就有转机。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谨以此文献给
2019-2021.04的自己、一路陪伴走来的亲人、朋友;一起在考研和生活的海里浮沉的同路人。再过三五年此文或许会显得天真稚嫩和漏洞百出,但这段时光会以此时特有的稚嫩和粗糙的风格保存下来,考研是一次蓄力、一次磨练、一场体验,也是一个开始。
你一直希望自己勇敢而真实,
那么现在做个深呼吸,
用猛烈的孤独,
来开始你伟大的历程。
——莱昂纳德·科恩


-?晚?安?-
「常驻广子-no.01」
??
23届春日基础班
4月至6月建立起新传学科完整框架
「常驻广子-no.02」
?ˋ???ˊ?
《卷门的世界》
2023届秃头所系列公开课
「常驻广子-no.03」
???????????? ??°
2023届秃头所全程班
让浪漫理想落回实用应试
???????
2023届答疑社群
公众后台回复「2023考研」即可入群
??
「about us」
小红书?| 微博 | 抖音 |?b站
零点deadline蹦迪选手
我们与世界的联结存储在这里
????

Related Posts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京ICP备18012533号-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