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达20多年在校学习,仅是为了就业 今年考研人教将突破三百万

▲2018年高考报名人数975万,录取791万,录取率超过81%,这一趋势是上升的。

▲2018年考研人数290万超过二十年前1999年高考人数288万,2019年考研将突破300万,这一趋势是上升的。

▲2018年研究生录取率25%相当于二十五年前1992年的高考录取率25%,这一趋势是上升的。

第一组数据,高考录取率超过80%,说明高等教育在普及。我国上世纪五十年代提出普及小学,然后1994年提出“九年义务教育”,即普及初中;2017年提出普及高中。现在事实是在普及大学,已超过80%的高中生可以上大学,说明大学教育已在我国普及。

第二组数据,2018年考研人数,应该是2014年高考大军,这一年,全国高考大军939万,录取698万,按我国录取比例,应该是本科和高职专科各占一半,能够参加考研的本科生350万。考研大军为290万/350万=83%。即超过了80%的本科大学生在考研,说明研究生考试已成刚需。

第三组数据,研究生录取率与1992年高考录取率相当,证明,研究生考试难度要大于高考。1992年,伟人南巡讲话就在这一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元年。那时大学生录取比例低,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是那个时代的稀缺人才。从2018年研究生录取率看,现在的研究生相当于二十多年前的大学生?

二、再看学生共识

学生考取大学后,从高中环境换到大学环境,一切都是新奇的,一切都想尝试。在大一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假期也到全国风景名胜处旅游。但大一结束,有的刻苦学习拿到了奖学金,有的考试不及格“挂科”。在大一末,这批经过高考洗礼的学子开始“悟”过来了,原来在大学学习成绩仍然是王道,大二比高三的学习气氛有过之无不及。

上世纪八十年代,无奖学金之说,拿到毕业文凭是
长达20多年在校学习,仅是为了就业 今年考研人教将突破三百万插图

目标,“60分万岁”成口号。

现在的大学生,奖学金把学生分成一二三等,考上研究生成目标,一等奖的可免推研究生。国外留学也把在大学各门学习成绩当成录取的指标,如世界排名前五十的大学,要求大学生平时绩点在8.5以上,甚至9.0上。即平时成绩不好,只打算考研之前“突击”一下,不管是出国出研还是国内读研,机率是很低的。

三、再看家长共识

一些大学生家长在一起聊的最多的还是孩子考、读研究生的事。

举几个憨哥身边的例子:

一位在上海交通大学硕博连读学生家长,他为孩子将来就业发愁,孩子如果在上海找工作,一套房子上千万,年薪几十万的工作,怎么应付得了?

一位在中国人民大学就读大一的学生家长,她认为孩子最好去英国读研,中美总是在发生摩擦,孩子去美国学习会受到影响。

一位在中国计量大学读大四的学生家长,孩子考研比高考更认真,家长更紧张,若考不上研究生,就业还真是一个问题。

一位在荆楚理工学院读大三的学生家长,女儿高考没考好,只上了一个本地二本。孩子受到打击,很少与亲戚朋友交往了,孩子一门心思放在考研上。

一位在山东财经大学读大二的学生家长,儿子全力备考研究生,学校寝室、教室的同学,都在拼命学习,学习气氛比高三还紧张。

家长们之所以关注孩子考研,主要原因是:不读研不好就业。

四、再看高校共识

我国高校也把就业竞争力作为一个考量指标。

奇怪的是,学校统计就业率时,把考上研究生,算是就业!

你不管看哪所高校出的年度就业分析报告,考上研究生,都统计成就业的,不然,就业率怎么能达到95%上呢?

五、社会需要研究生!

现在研究生比本科生就业有优势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政府部门招录公务员,层次越高,学历要求也越高。招录公务员有乡镇机关招录、县直机关招录、市直机关招录、省直机关招录、中央机关招录。越往上走,对学历和学校的要求也就越高。如某省直机关招录公务员,明确要求第一学历是985、211,省直和中央机关很多岗位要求是硕士。

事业单位岗位招录,硕士是一个起点。如
长达20多年在校学习,仅是为了就业 今年考研人教将突破三百万插图

中部某省地级市的医院、学校招人,学历要求最低是硕士。

企业单位招录,硕士和本科同去应聘,硕士优先。越是大企业,越是这样,如世界500强企业。

六、社会真的需要研究生?

其实,回归到就业的本质,企事业单位招研究生,是为了做科研或教学,研究生比本科生更有优势。

但政府部门招公务员,本科生足够了。不管是基层乡镇、还是省直、中央机关,本科生是能胜任公务员工作的,因为,公务员工作本质就是服务,职业品格更重要。

现在,一些基层政府部门,也开始招研究生了,说到底,是为了“撑门面”,经常有官员说,“我手下是研究生!”。

七、读书能缓解就业压力?

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角度,总体是供给>需求。

国家两次大规模的大学生扩招,就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压力。1999年,高校大扩招。中专升专科,专科升学院,学院升大学,二本升一本,就是这是一政策后的结果。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高职高专扩招100万,缓解当前就业压力。

憨哥也在想,就业市场不好,就把学生放在学校读书!

在校读书能缓解就业市场压力吗?应该是可以的,不然,国家不会作出这样的宏观决策。

但对学生本人来说,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八、长期在校读书的弊端

憨哥认为,长期在学校读书有三大弊病:

1、造成城市大龄剩女比例增加。一个女孩子6岁启蒙读小学,六年小学、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如果不复读,一路顺风,高中毕业18岁,大学毕业22岁,研究生毕业也25岁了。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还得找工作也顺利吧,不然,一不小心就滑到28岁还没成家!关于城市大龄剩女问题,憨哥有专文,大家关注可看到。

2、学校时间太长,实践时间少。从幼儿园到研究生,长达二十多年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主要学的是书本知识,是理论。但人总是要走入社会的,人的价值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得到体现,也就是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长时间呆在学校,就劳动力资源来说,难道不是一种浪费?

3、自古英雄出少年,杰出人才多是二十多岁时就崭露头角。198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印度天体物理学家钱德拉塞卡著《莎士比亚、牛顿和贝多芬:不同的创造模式》一书中指出,大科学家、大艺术家、大作家的创作的黄金年龄是20-30岁,超过这段时间,很难出伟大的作品。

莎士比亚1587年23岁到伦敦,1592年28岁时写成伟大的《亨利四世》。

贝多芬1792年22岁到维也纳,1801年30岁时完成第伟大的《第一交响曲》。

牛顿1665-1669年23-27岁时就完成了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三大发现:万有引力、微积分、光的色散。

爱因斯坦在1905年26岁创立划时代的相对论。

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很多。如:

1543年,比利时维萨留斯29岁创立近代解剖学。

1590年,意大利伽利略26岁发现自由落体法则。

1620年,法国笛卡尔24岁创直角坐标系。

1765年,英国瓦特29岁发明蒸气机。

1772年,法国拉瓦锡29岁发现质量守恒定律。

1807年,英国戴维29岁发明电解法。

1847年,英国焦尔29岁确定能量守恒的转化定律。

1881年,美国迈克尔逊29岁否定以大存在。

1925年,德国海森堡24岁创立量子力学。

1925年,英国狄拉克23岁发现量子力学基础方程式。

1949年,中国杨振宁27岁提出基本粒子第一个复合模型。

……

自古英雄出少年,中外一样,古今皆然。

但我们的少年,25-27岁之前在学校读书,27-30在为找工作而挣扎,在为生存而折腾!

等生存问题安顿下来,创造思维黄金时间已过了,一切落为平庸,30岁以后又开始按自己的成长模式复制下一代!

对2019年即将到来的300万考研大军,您怎么看?

Related Posts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京ICP备18012533号-378